查看原文
其他

刘慈欣领衔,豆瓣8.9,年底最好的科幻纪录片!

后浪电影 后浪电影 2023-03-30


 

1962年,为对抗美国,前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,史称“古巴导弹危机”。
 
在历史书上,这起事件和这个年份,被视为是冷战期间,美苏关系最紧张的标志。
 
但这一年,苏联人还干了另一件让美国人大为惶恐的事,只不过历史书上没有写。
 
他们在乌克兰建造了一个对准金星的超大型无线电发射机,以摩斯密码的形式,发送了三个词,分别是“MIR”(和平)、“Lenin”(列宁)和“SSSR”(苏联的拉丁字母缩写)。
 
 
尽管前苏联说,这只是他们测试新技术的同时,跟地外文明打个招呼。但美国人压根不信。毕竟在前一年,前苏联人尤里·加加林,已经成了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。
 
竞争对手突然跟外太空联系,更是加深了美国人对在太空竞赛中落后的恐惧,他们实在忍不住要怀疑:那群家伙是不是已经跟外星人勾搭上了?!
 
第一个太空人尤里·加加林
 
不甘落后的美国人,马不停蹄地发起追赶,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全人类都值得铭记的几个标志性时刻——
 
1969年7月20日,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;
 
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
 
1972年,美国航天总局NASA,发射了第一艘穿越小行星带的飞行器,它携带了一块镀金铝板,向外星人标明了人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;
 
1973年,美国航天总局NASA,发射了先驱者11号,飞船上同样携带了一块含有人类信息的镀金铝板;
 
1974年,阿雷西博天文台向名叫“梅西耶13”的恒星群,发送了一组描述人类模样,和相关知识的无线电信息;
 
1977年,美国航天总局NASA,发射了两艘“旅行者号”,它们为地外文明携带了一张金唱片,唱片里包含了一些地球的基本信息,也包含着人类的图片和声音。
 
旅行者黄金唱片
 
这些值得铭记的时刻,还有很多。
 
比如哈勃望远镜的发射,以及中国天眼FAST的落成等等。
 
中国天眼 FAST
 
尽管后续这些时刻,都跟美苏争霸再无关联。但它们却在精神内核上有着某种传承,那就是人类对地外文明的好奇与探索。
 
无论当时的苏联人,还是后来的科学家,他们所做的努力和尝试,都是在试图解答一个问题:外星人到底在哪?
 
但这么多年过去了,人类发往外太空的讯息,从来没得到过回应。
 
 

不要给陌生人开门
POST WAVE FILM

为什么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历史?
 
因为要给大家推荐一个B站出品BBC承制的三集科幻纪录片《未来漫游指南》
 
它的线索人物和主讲人,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
 
 
在名为《第一次接触》的第一集里,太多科学大拿都在表示自己对地外文明的好奇心。
 
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跟外星人取得联系。
 
认为“人类有道德责任与另一种文明交流”,希望能实现人类太空史的划时代一刻。
 
所以在他们看来,从1962年前苏联向外太空发射人类信息至今,人类每一次向地外文明暴露人类和地球的信息,都是正确无比的。
 
因为“想从对方得到什么,我们就应该先给予什么”。
 
 
在这一类科学家看来,如果人类收到信号,那我们就应该回复。
 
纪录片花了大量篇幅和时间,让这些科学家表示自己的激动和好奇。
 
但当镜头对准刘慈欣,他对这种行为,只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任何一个孩子他都知道,在家里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,不要随便去跟陌生人打招呼。”
 
 
大刘这段话,让人禁不住想起法国诗人佩罗,在1697年编写的第一个《小红帽》的童话故事。在佩罗笔下,并没有猎人救小红帽的情节。
 
它说的就是小红帽到外婆家送糕点,经过森林时遇到大灰狼,就一脸天真地告诉他外婆家的地址,然后大灰狼走捷径先吃掉外婆,然后假扮外婆,再吃掉小红帽。
 
人类不停地对外星文明发送讯息的举动,就跟小红帽把外婆家地址告诉大灰狼的举动一样,充满了危险。
 
 
在刘慈欣看来,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生存的常识问题。
 
 

黑暗森林

POST WAVE FILM
 
熟悉《三体》的读者,肯定对刘慈欣的这个说法不陌生。
 
《三体》系列的第二部名叫《黑暗森林》。就像这个名字暗示的那样,宇宙呈现出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黑暗状态——
 
不同的宇宙文明,一旦发现对方,就要立刻摧毁。
 

 
这条宇宙文明法则,跟道德状况毫无关系,而是基于事关生存的两条基本公理。
 
公理一: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。
 
公理二: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,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。
 
当着两条公理合在一处,就意味着杀戮和毁灭的势在必行,因为资源是有限的,而生存是唯一的刚需。
 
这个道理,即便不放在宇宙文明里,而是归置于人类社会,也是成立的。
 
以电影里的故事为例。
 
比如《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》,乌鸦所在东兴社,为什么非要在陈浩南坐镇的铜锣湾开酒吧?
 
《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》(1996)
 
说白了就是在抢地盘。
 
香港就那么大一点,东兴社要想吃更多的饭、赚更多的钱,只能不断扩张,那他们与洪兴之间的矛盾就无法避免。
 
结局只能有一个:不是乌鸦死,就是陈浩南灭。
 
类似还有经典电影《教父》。
 
《教父》(1972)
 
马龙·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,和阿尔·帕西诺扮演的小教父,为什么要布那么大的局,来灭掉纽约的其他家族?
 
还是因为抢地盘爆发的矛盾冲突。
 
再现实主义一些的电影也有。
 
比如那些关于人类战争的电影,尤其是关于一战和二战的电影,它们在表达反战的主要诉求时,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道理。
 
《帝国的毁灭》(2004)
 
人类的冲突和战争,无一不是因为利益分配的原因。
 
只不过,这个问题被裹挟上了民族的、政治的和信仰的外衣,让它变得更加复杂。
 
等于说,屠戮和战争就是人类的基本样态。
 
在刘慈欣的逻辑推演里,把这个形式转换到地外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关系上,它同样是成立的。
 
换句话说就是:如果我们对同在地球上的另一个文明都在时刻保持警惕,那为什么就能天真地以为地外文明可以跟我们和平相处呢?
 
 

另一种猜测

POST WAVE FILM
 
当然,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猜想。
 
在《未来漫游指南》里,刘慈欣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。
 
他以阿瑟·克拉克的《与拉玛相会》为例。

《与拉玛相会》书封
 
在这部小说里,阿瑟·克拉克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 
有一艘巨大的外星飞船来到太阳系,人类登上了这艘飞船;虽然上面没有外星人,但他们知道有人类登上了这艘飞船;可就在它穿过太阳系的漫长时间里,外星人对人类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过回应,完全不理会人类的存在。
 
在总结这个故事的时候,刘慈欣说了这样一句话。
 
“它(外星文明)见到我们人类,就像我们走路旁边路过一个蚂蚁,你根本就不值得我去理,你还没有到让我与你交流的那个层次。”
 
 
在刘慈欣看来,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,人类对自己文明的信心势必会严重受挫:千百年来一直高喊“人是万物中心”的我们,原来不过是外星人眼里的一只蚂蚁。
 
如果我们结合刘慈欣所说的这两个猜想,去回顾文章开头所说的人类往外太空传递信息的努力,难免不会后背发凉。
 
但这种略显悲观的猜测,并不意味着刘慈欣反对人类走向太空。
 
恰恰相反,在这套纪录片里,刘慈欣不断提起英国著名小说家赫伯特·乔治·威尔斯的那句名言:“人类要么遍布宇宙,要么彻底毁灭。”
 
 
等于说,在《未来漫游指南》里,刘慈欣秉持着自己一以贯之的太空理念:人类一定要走向太空,因为地球资源太有限了。
 
而这三集《未来漫游指南》,就是对刘慈欣这个理念的系统性梳理。
 
第一集《第一次接触》,说的是刘慈欣认为人类与外星人接触时,应该抱持怎样谨慎的态度和理念;
 
第二集《星际航行》,说的是刘慈欣认为人类走向太空时,人类应该解决的太空航行问题都有哪些;
 
第三集《成为超级文明》,则是在如何解决星际航行问题的基础上,刘慈欣对人类科技进一步的深究,是对第二集内容的加深和拓展。
 
如果你对人类的星际文明问题感兴趣,或者说想更加系统地了解刘慈欣对星际旅行问题的看法,那么这套《未来漫游指南》,绝对不容错过。




 
作者丨苗子
真味只是淡,至人只是常

编辑丨毛头    排版丨石页

「注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,
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。」

推 荐 阅 读
后浪电影与SAME联名《猜电影日历2023》重磅上线
4K修复,豆瓣9.3,今冬最温暖的电影上映
详 细 课 程 介 绍   |   专 业 干 货 分 享
关 注 【 后 浪 电 影 学 堂 】 公 众 号
影 视 课 程 大 礼 包   免 ! 费 ! 领 !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